“我未来的女儿,就让她健康快乐就行了。”
这是《你好,李焕英》中出现次数最多,也最催泪的一句台词。
很多人评价,贾玲不是为了当导演才拍的母亲,而是为了纪念母亲才当的导演。
(资料图)
1982年,贾玲出生在湖北宜城,重达九斤八两,是家里的二女儿。
作为普通工人的父母完全没料到,体重超标的女儿竟喜爱艺术。
贾玲儿时乐趣,是听《曲艺杂谈》和一盘相声磁带。在娱乐贫瘠的80年代,那些乐曲和逗唱深深感染了贾玲。
“其实我是想学舞蹈的,但因为上下半身一样长,就只能学表演了。”
上初一那年,母亲李焕英突然领着女儿去报了艺术班。连贾玲都吓了一跳,她没想到父母这么支持自己。
高考时,胸有成竹的贾玲自以为演技已炉火纯青,直接报考了中戏和北影表演。结果现实狠狠打了她的脸,两所学校均落榜。
此前为供女儿念艺校,父母驾着拖拉机没夜地忙活,全家心力憔悴。
贾玲自觉辜负,长时间陷入抑郁,脸上没了笑容,饭也吃不进去。家人瞅女儿这样,一时不知该说什么。
“今年没上没关系,咱明年还有机会!”母亲李焕英率先发了话。哪怕身体熬垮,誓要让女儿再博一年。李焕英说服丈夫,决心让女儿再试一年。
19岁,卷土重来的贾玲被中戏录取。阴差阳错,一年来的郁闷和重压倒起了效果,这会儿的贾玲体重爆减,身段相当苗条,颜值不输卖脸女星。
贾玲早已有打算,她想学戏剧,将来当个风光的女演员。只是没料到,学校的戏剧没学成,生活的戏剧先发生了。
贾玲录取后的一天,中戏老师打过电话确认专业,贾玲凑巧不在,母亲便接了电话。“喜剧”还是“戏剧”,面对老师的询问,母亲努力思索一番后,选了“喜剧”。
这个乌龙令全家人啼笑皆非,但结果已定,思来想去,贾玲只得硬着头皮去了。
选错归选错,念中戏的学费可是一分不少。交齐开学第一笔费用,已令全家食不果腹,生活艰辛。
与此相反,19岁的贾玲,无需孤芳自赏,入学不久一度被认作校花,切实体验到了美好的大学生活。
可惜,这段时光非常短暂,入学仅一个月,家里传来了噩耗……
母亲从拖拉机的稻草堆上摔下来,磕到小脑,当场断了气。贾玲疯了似地赶回家,见到的母亲,已躺在了殡仪馆里。
母亲去世后,为让妹妹完成学业,姐姐贾丹自愿辍学打工,仿佛承担起了母亲的角色。
自此,贾玲的学涯少了欢快,多了沉重。她拼命努力,不敢有一丝丝偷懒,因为只要停下来,就觉得对不起母亲,对不起全家人的期望。
成名前为了省钱,贾玲独自住一间阴潮的地下室,没告诉任何人。直到一次,师傅冯巩去探望贾玲,走进那间密闭无光的小屋,他当即愣住。
很难想象,那是个20岁姑娘生活的地方,黑漆漆的,连厕所都没有,洗漱全要到外面解决。
冯巩险些淌下泪,自那之后,他亲自带着贾玲说相声,让她终于摆脱了那段窘迫。很快,赚个衣食无忧已没有问题。
不过即便上了春晚,距离挣大钱还差得远。贾玲内心仍觉得不够,她想再出名一点,毕竟,她要让全家人都过上好日子。
由是贾玲不顾形象,参加百变大咖秀,将自己涂抹成汉子,肆意折腾,收获大批了好评,却不知不觉成了小丑。
“你这样会嫁不出去的!”冯巩打电话警告贾玲,不许她再这样糟蹋自己。贾玲不听,继续折腾。从“百变大咖”到“王牌”,贾玲终是愈来愈火,挣得盆满钵满,可心底缺憾愈来愈多。
“我越出名,就越想她,我现在有钱了,她却不能跟着享福。”她在台上逗得越欢,在台下越是落寞。
所以为什么说,喜剧的内核是悲剧。没有对悲痛的透彻领悟,哪里来的欢乐呢?喜剧的极致,只能是悲剧。在这一点上,《你好,李焕英》俨然做到了极致。
电影处女作火了,有人吹毛求疵,说贾玲是在拿母亲赚钱,美其名曰缅怀母亲,实则在拿母亲赚钱。
我忍无可忍:难道他们不清楚,高级的艺术一定来源于生活吗?能将亲身经历作为范本,演绎出来,真的好过太多太多的无病呻吟和胡编乱造。这年头,连抄袭和篡改都大行其道,这种真挚的流露,凭什么不该被推崇呢?
何况,贾玲用自己多年的隐忍和沉淀,为母亲拍摄了这样一部作品,这无疑是送给母亲最好的礼物。世人都记住了曾有这样一位母亲,朴实执着,也爱美。
对此我只想说:李焕英,你女儿真行!
我是@心见解,多平台优质作者,感谢关注